主题:EXCHANGE文化交流
时间:2017.05.13
地点:Never Stop Reading I Spiegelgasse 18, 8001 Zürich
开幕式 | SCAA主办 苏黎世 2017
照片 梁睿哲 | 文字 王弘扬 | 主编 杨晴川
瑞士中国建筑师和艺术家协会开幕仪式于2017年5月13日下午4点30分在苏黎世老城区Never stop reading书店举行,协会副主席Nils Havelka (涅思·哈维卡)主持了此次活动。
共享让存在更真实
开场演讲孙慕蘭
孙慕蘭女士作为协会主席进行了开场演讲,并简要介绍了开幕式流程、受邀嘉宾及协会执委会成员。
“SCAA期望为瑞士和中国的建筑师、艺术家及相关领域人士,提供一个交流、共享及融合的平台。作为一个年轻的组织,SCAA满怀对未来的憧憬,我们也坚信在SCAA,大家能一起努力共同成长,擦出思想的火花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唯有共享能让存在更加真实!”
掌握过去,推知未来
嘉宾于皓
第一位受邀演讲嘉宾是曾经的央视主持人如今的HausAppenzell艺术馆策展人于皓女士。
“艺术馆所在的建筑有着上百年历史,它经历了时代的洗礼,从昔日的古典家具公司成为今日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。公司所传承的精神与建筑悠久的历史相得益彰,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传统艺术在这里不仅得到了展示,也通过当代语言的介入得到了新的诠释。我们坚信,只有掌握过去,才能推知未来。”
文化互通是交流的基石
嘉宾 Werner E.Nievergelt
瑞士前驻华大使Nievergelt先生讲述了自己在广州的五年间,对中国的观察、理解与认识。
“跨国界的交流要以文化的互通作为前提。文化互通是交流的基石,设计、艺术上的巡展与学术交流都是打开沟通的渠道。中国与瑞士之间的沟通仍有很多空白需要我们去填写。” 这位瑞士前驻华大使也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和摄影师。
交互,以人为本
嘉宾 Markus Schäfer
Markus Schäfer先生是Hosoya Schäfer Architects的主持建筑师,Schäfer先生在OMA工作期间曾见证了北京地标建筑CCTV的落成,也曾与库哈斯共同筹备2014年威尼斯双年展。对于在全球化浪潮中高速发展的中国,他深有感触:我们这一代人是中国进步与改变的见证者。
“交流,交互都是以人为本的。于我个人来说,对中国的印象意味着造访中国时,那些生动的一幅幅画面和与我相识的一个个中国人。例如其中一幅画面中的姜珺,他是2014年威尼斯双年展负责人,当时双年展的主题是“基本”,姜珺通过建筑诠释了中国人眼中回归本源的状态,并将展览主题“基本”进一步解读为“根本”,成功的把中国哲学思想并置入西方语境中。”
聪明伶俐的主持人Nils Havelka是SCAA副主席。
全球化,技术,建筑,城市,进步,平衡
互动讨论环节
此次开幕式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序幕。嘉宾大都有在中国及瑞士两地居住的经验,讨论集中在两国的异同及如何从对方发展经验中汲取经验,作为一个以建筑师和艺术家为主体的组织,如何在信息化的全球大环境下从事建筑及艺术创作,也是大家广泛关注的主题。
“中瑞两国是难以比较的。中国建筑、城市的规模与建设速度是瑞士无法比及的,而瑞士的精致,质量与对老建筑的保护又是中国目前无法达到的。”
“我们需要在纷繁中找到平衡。哪一种特性过于强烈都可能是伤害。中国快速发展的结果就是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。”
“技术的革新促成了全球化,同时我们也相信技术能够解决很多人类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。”
“我们需要理解瑞士和中国,它们是两个错综复杂的系统,有各自不同的组成成分,不能片面的去概括它。”
“当你走在一个城市中,自然而然的这个城市之中的街道、建筑便与你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。”
“在技术革新中,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定位自己。”
瑞士知名建筑媒体Hochparterre对瑞士中国建筑师和艺术家协会SCAA的报道链接:
感谢瑞中协会Swiss-Chinese Association对活动大力支持!